<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磐石市人民政府| 2017-06-20 08:58
        字号: v|
        文化名人
         

        清末名士——朱继经

        朱继经(1861年——1930年),字六诒,出生于河北省滦县榛子镇。滦县旧志记载:朱继经“自幼诚朴,五、六岁时言动举止如成人”。1881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永平府学,为知府游智开所器重。1885年,考取乙酉科拔贡,入北京国子监。1894年,顺天府乡试考取举人。1896年,考入《大清会典》馆绘图处誊录官。1897年,补充《大清会典》馆绘图处校对官。因参与重修会典过半,授奖补同知衔,赏三品兰花顶戴,授通议大夫。因重修会典劳绩突出,被保举磐石知县。后历任吉林省审判厅推事、刑科推事、滨江厅同知、临江府知府。曾掌管吉林省城书院。

        据《磐石乡土志》记载:他到任后重教兴学,创办了磐石县第一所高等小学。在磐石任内,他改革葬俗、提倡植树、整顿币制。他自学中医、施药救民。每逢因公下乡,轻车简从,自带干粮,只饮民间一杯水。对以往的各种贡礼一律罢除,离任后乡民为其树立德政碑一块。

        他教育子女有方,其后代大部分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女婿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我国着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着名教授。

        朱继经才艺双全,品学文章为士林崇仰,他是近代着名书画家。书法学欧阳询及白阳山人且自有创新,擅长篆、隶、楷书。尤长绘事,所绘花卉清拔超俗,而指头画尤佳。当时人们得其书画都会欣喜收藏。他存世的书画在当今的拍卖会上价格不菲。至今在市场上能见到365不给提款怎么办_出行365官方电话_365bet体育在线网址拍卖的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十分珍贵。如:河北滦县榛子镇保存他的手书对联:“松烟潇洒成珠玉,□字光彩垂虹霓”(对联下一句缺开头一字),运笔遒劲有力,犹如刀削;从日本回流的书画作品成扇《神仙富·楷书归去来赋》,字迹如行云流水,高洁淡雅,与《归去来赋》相得益彰。

        辛亥革命后,他寓居北京,对袁世凯窃国以后的种种倒行逆施坚决抵制。声明“不吸烟、不打牌、不做官、不当议员”,并因此自题堂号“四不斋”。朱继经不仅勤政爱民、为官清廉,而且也是近代文人雅士仰慕的书画家。他的传世书画作品,一直受到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

         

        清末民初风云人物——齐耀琳

        齐耀琳(1862年3月——1949年8月),祖籍山东省昌邑县龙池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侍讲编修。他擅长行书和草书,在当朝享有盛名。他为官22年,却始终结缘翰墨,勤于书法。

        齐耀琳自幼随叔父齐绅甲练习书法,行书和草书功底扎实。在他家中进士做官之前,书法作品就相当有名。他在光绪八年写给“景唐仁兄”的立轴,至今出现在拍卖市场上,仍然价格不菲。特别是在这幅立轴中,他引用古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名言,来谈论毛笔书法大字与小字的难和易:“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犹非笃论。若米老所云,则以势为主,差近笔法。榜书如米老之宝藏第一山,吴踞之天下第一,皆在赵承旨之上。”可见,他在未入仕之前,就对许多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成就有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中进士为官后,仍研习书法不辍。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朝堪称上品,时至今日仍保存在他的宗室后人和收藏家手中。他于1927年2月撰写的《齐氏家谱》用的是工笔小楷,字字珠玑,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此谱书,至今仍保存在国内和海外族人的手中。他用小楷为名画家题词的扇面,乃至他在为官时用小楷书写的政府公文,都成为收藏家青睐的拍卖品。作品“羡鲁先生”“太夫子大人训正”等,都是收藏家难得的珍品。  

        1898年起,他历任清苑县和宣化县知县、磁州和遵化知州、安徽省按察使、保定知州并署天津知府、授永定河道。1908年,任天津道。1909年起,历任直隶提法使、按察使,河南省布政使、河南巡抚兼安徽巡抚皖北吏诏军务,并兼盐务大臣。

        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1913年6月起,历任吉林省民政长、吉林省巡抚使会办军务。1914年7月起,历任江苏省巡按使、江苏省长,后兼代督军。1920年12月,去职到天津当了寓公。1928年,应徐鼐霖之邀,同乡人成多禄等捐资修建吉林先哲祠,祀勋劳国家和有功德于社会的吉林先哲13人。

        磐石苕条顶子建有其族人的墓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关内外隔绝,此后未能回乡扫墓,仅同他的三叔丈爷孙永魁和内弟孙继清有过书信来往。

         

        战地诗人——曹格非

        曹格非(1892年——1946年),原名曹乃心,字心古,号格非,曾化名曹鹏举,曹慕康,绰号“草上飞”。出生于奉天省辽阳县大平安乡三官庙村。他受能诗善赋的李云甫老先生的熏陶,长于格律诗创作。1920年,到磐石县城第二小学任教。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一声枪响,把东北三千万同胞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为了抗日救国,身为吉林省磐石呼兰区区长的曹格非,毅然辞官,组建起抗日义勇军,开始了抗日救亡斗争。当时,日本侵华之势咄咄逼人,他写下不少爱国诗篇。1932年8月,他在磐石南部组建义勇军曹团时,写下一首壮志诗,内容是:

        痛心祖国难当头,

        立志除倭誓不休。

        北战南征沙场上,

        愿将热血洒神州。

         1933年春夏之交,他带领部队转战到辉南县石道河子一带时,村庄已被日军烧毁。扶老携幼、哭天喊地的难民到处都是。一路上,义勇军战士无不义愤填膺,愤怒地指责蒋介石、张学良,为什么坐视东北骨肉同胞被杀害而无动于衷。见到此情此景,他也十分愤慨,为了鼓舞士气,作诗一首:

        男儿立志瞩八方,

        投笔从戎赴战场。

        报国何愁援救少,

        杀敌血染旧军装。

         为了抗日救国,他带队转战磐石、伊通、双阳、辉南、桦甸等地,还先后赴北平和沈阳取回军饷。为了抗日救国,他家子侄辈4人被捕遭到杀害,但他仍矢志不移,除了参加和指挥武装抗日斗争外,还经常在战斗的间隙写诗,成为当时活动在磐石一带抗日义勇军中的战地诗人。

        1932年,宋国荣在黑石镇组建义勇军时,曹格非任义勇军曹团团长,后被编成独立混成旅,任少将旅长,直至1934年肺心病加重,才不得不离开队伍。1946年3月,病逝于辽阳县苏麻铺。

         曹格非生前着有手抄本格律诗16册,由他的表弟董任天保存,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在能被人们记起的仅有十几首。

        抗日救亡文艺战线上的女旗手——吴秀云

        吴秀云(1900年8月——1938年3月),女,出生于山东省昌乐县。1908年,随父母逃荒到磐石县城。1918年,考入吉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磐石县女子高等小学任教。1923年,任学校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张孝博因拒绝向日本投降而被折磨致死。她的母亲和幼子张磐生也在战乱中殒命,只剩下她与幼女张熙春相依为命。在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蹂躏我国东北大好河山的灾难岁月里,遭受夫死子亡沉重打击的茕茕少妇吴秀云,不仅没有被血雨腥风所吓倒,还高举文艺救亡的大旗,带领文学爱好者们冲上文艺救亡的战场。

        1932年深秋的一天,两位失学青年杨舒恒和杨青山找到她,同她商量成立文艺社,从事文艺救亡活动事宜。她当即写下爱国诗人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     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鉴于她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同事推荐她为文艺社的负责人。当她想起曾以纺线资助她读书的远在山东的外祖母,此后天各一方,再难相聚,不觉潸然泪下。为此,在报纸上发表《寄给外祖母》一文,引起沦陷区广大读者的共鸣。一时间,从沦陷区各地寄来的慰问信达数百封。吴秀云不仅擅长写诗歌和散文,绘画功底也非常深厚,至今仍有很多作品被世人保存。

        1933年起,她的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她写的散文《夜半愁思》《清明的一天》《母亲的周年》和诗歌《一缕哀思》《心灵上的斑痕》等都在这一时期发表。

        心灵上的斑痕(节选)

               朋友!上帝让我决心不再去回忆。

         赶快跳出这苦恼悲伤的囚狱!

            啊!我已探得了人生的真意。

                 今日在人类面前慷慨宣誓:

          ——今后,今后我连头也不回的去!

                 去!去!去!

                 残余的灵魂,

                 含蓄了一点怨气,

                 尽可如轻烟般的逝去!

                 月儿呼呼的夹着冷嘲热讽,

                 仿佛是颁布命运的神侠临到。

                 毒蛇似的老朽哟!

                     执着毁爱的证券狞笑。

                     嘿!它那张着的巨口,

                     伸着的牙爪,

                     吞食了爱情,

                     捣毁了成约!

                     不体贴人情的豺狼恶兽呀!

                     玩弄了痴情人的心窍,

                     弥补你的残暴!

        1934年,日伪反动统治当局在磐石一带实行归村并屯,到处放火烧房,以切断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她所领导的文艺救亡活动也陷入了困境。这时,中共地下党员“左联”成员、《青岛晚报》副刊编辑于黑丁(化名为于雁)返回磐石,给救亡文艺社社员带来很大的鼓舞。吴秀云除了创作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作品外,也开始创作揭露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如《不夜的P城》等。在她的培养和带动下,社员们的写作水平和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社员升学到外地后陆续组建了“浚水新流社”和“野草文艺”,把文艺救亡活动扩展到长春、沈阳等地。

        1938年春,迫于政治压力,吴秀云不得不离开磐石,远嫁桦甸。同年秋,她被跟踪的日伪特务杀害,年仅38岁。

         张宝庆(1900年——卒年不详),艺名“小金枝”,出生于磐石县,为民国初年磐石县地方戏的出名艺人。1918年起,开始在县城阜成门外(俗称小南门)道西的简易露天戏园子唱“蹦蹦”(地方戏二人转的俗称),角色是“包头”(即男扮女装)。他和艺人闫永富(绰号“大洋蜡”)合演地方戏《摔镜架》等,当时在磐石一带享有盛名。后来,他和地方戏老艺人高蓓蕾、吴麻子、赵云霞(女,艺名“小白菜”)等搭班子进行演出。演出不仅在磐石县内,也去过桦甸、吉林、沈阳等地。            

        1947年5月磐石解放后,因先前曾受到过东北文工团二团的影响,除演出一些传统地方戏剧目外,也开始演出一些现代戏,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

        1948年春,正当磐石人民欢度翻身后的第一个春节时,他同闫永富等一些地方戏艺人带着鼓乐班子到磐石城西的聂大窝棚(今集中村)、向阳屯、拐子炕等村屯演出,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演出的剧目和演出形式也比较多样,如地方戏传统剧目《兰桥》《张廷秀私访》,话剧《小二黑结婚》,歌剧《白毛女》片段,以及根据县人民政府处决汉奸的案例创编的活报剧《枪毙苏兴周》等。同时,还演出器乐合奏“咔戏”。他们的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