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磐石市人民政府| 2017-06-20 08:52
        字号: v|
        文化事件
         

        挖沙人挖出一万年前的生物信息

         1984年7月~8月间,磐郊乡东纸房村民在村前二道河子南岸挖沙时,挖出一具长2.3米、直径0.15米、重40公斤的头粗尾细的“弯形物体”,既不像古树的树干,也不像古树的树根,表面光滑而无枝杈。村民们在满腹的猜疑中,将此情况向县里有关部门进行了报告。县文化局派人将“弯形物体”运回,并存放到县图书馆的库房里。后经省有关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颗保存完好的猛犸象门齿化石,距今一万年以前。不久,县文化局在省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在二道河子一带长约200米、深约4米的河床上进行7次挖掘,又觅得臼牙2颗,小腿骨、膝骨各1 块。经专家鉴定,这些化石不属于同一个猛犸象个体。这证明一万年以前,曾有猛犸象群体在这里生息繁衍。

         猛犸,又称毛象,远古哺乳动物,属长鼻目,大小近似现代象。这种动物身躯高大,体披长毛,一对长而粗壮的象牙强烈向上向后弯曲并旋卷。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在西伯利亚和美国阿拉斯加的冻土层中,曾发现过皮肉保存完好的猛犸个体。然而,在磐石境内发现猛犸群体的生命化石,给磐石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又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发现吉林省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

        2011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磐石文物普查队在磐石市驿马镇北新村两道沟屯北岗南200米处发现大量的已经加工完成的石器和石器半成品。经吉林省文物局专家组对两道沟石器加工场论证,确定该遗址为吉林省境内已发现唯一一处的新石器时期加工场,具有重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该遗址位于一条东西走向漫岗处,相对村中高度约30米,最高点海拔475米,地势平坦,东高西低,北面有一自然山谷。东侧为大突山,北为悬羊砬子,西侧为两道沟小孤山,南为两道沟屯,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心区东西400米、南北200米的耕地地表层上,陆续发现182件石器,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器物有:石刀、石斧、石球、石镐等。

         此外,在遗址内还发现了一些石堆,石堆内有大量石器断块、碎片。石制品岩性单一,通常只有一两种岩性,颜色呈浅灰色,石质细密坚硬。这些石器人工打制的痕迹非常明显,有的制作非常粗糙,多是利用天然器型稍加打制而成。有的制作精细,石刀、石斧等半成品已经初具形状。采集的石器中,石核占有一定数量,这些石核打击点明显,它是制造其它石器的残留物。形状有长条形、圆形和三角形,石片一般都有较锋利的边刃,可以充当刮削器用。

        这一重要发现填补了吉林省内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的空白,证明了磐石地区有早期人类存在的历史。


        乾隆十九年(1754年)秋,乾隆皇帝携太后、皇子、大臣等,从北京出发,经承德沿西线一路到达盛京(今沈阳市),恭谒祖陵(东陵、北陵)后,一路北上,巡幸吉林。

        一天,乾隆皇帝来到磐石都林河附近,见一户人家吹吹打打在办喜事。乾隆心想,今天又不是黄道吉日,喜事是犯忌的,这家咋这么糊涂。于是派人问当地老者,老者答道:“昨日天象,今天有真天子驾到,一切事情定能逢凶化吉,今天是上上吉日。”乾隆听后大悦,进入院内,见一个简朴的木桌上放着鹿肉、野猪肉等,看到屋角的小木箱上放着山参、蚌珠等,这些都是皇家指定的贡品。乾隆看后道:“此地真是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地方。”

        乾隆酷爱汉字书法和赋诗,是中国古代题词最多、作诗最多的皇帝,到了磐石也不例外。车驾未到之前就远远望见驻跸大营高高的木烟筒,满语烟筒的发音是“摩忽郎”,音转为呼兰。见此情景,乾隆随即写《呼兰》诗一首: 

        呼兰

        中通外直求材易,

        暮爨晨炊利用均。

        曲突徙薪诚上策,

        焦头烂额更何人。

        疏烟土锉烹蒸便,

        夜雨荆筐盖覆频。

        却有千年辽河鹤,

        蓦疑华表话前身。

        八月十八日晚,乾隆驻跸纽磨顺河大营(今磐石市牛心镇细林村,古称细鳞河,满语纽磨顺意为细鳞鱼)。当年呼兰河、都林河、纽磨顺河流域水草丛生,遍布塔头甸子。在看到弥望的塔头之后,兴致勃勃地写下《塔尔头歌》。

         塔尔头歌

        (一)

        深林大谷大古然,

        林有落叶谷有泉。

        泉停叶积成锈水,

        渍泥漫草相连牵。

        (二)  

        高低罗列窣堵波,

        明驼负重愁若河。

        惊獐骇鹿每遁踪,

        猎骑纵射还得多。

        (三)

        南人款遐忽见此,

        下马扶奴劳步履。

        岂绕舍利学苾刍,

        不报无道称君子。

        八月十九日,车驾一路南行,准备过辉发河到辉发城一带狩猎。这天晨起遇雨,道路泥泞难行。行至茶尖岭后岗时已是人困马乏,只得到在这一带活动的打牲乌拉的丁户那里去找些食物打尖。由于皇帝传膳进食称为“上茶”,因而在磐石留下了“茶饯岭”(后转化为“茶尖岭”)这一地名。

        当时磐石一带的辉发河流域是盛产东珠的地方,皇帝必不可少的要到河边巡幸。河边有丁户使用独木船(满语称做“威呼”)渡人过河,马可泅水渡河,人则乘坐“威呼”而渡。由于这里没有“龙舟”可以乘坐,乾隆只好乘坐独木舟过河了。当年的过河处,20世纪60年代已架起了大桥。如果乾隆皇帝能够看到当今的盛景,一定会感慨万端,诗兴大发……

           

        乡土志是记录一个地方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自然物产重要的史籍,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善举。磐石撰修地方志始于1915年(民国四年),在县知事黄守愚的倡导下,由县视学兼总董韩绍琦撰修。修这本志书的目的,不仅是记写了磐石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而且注重了其教化的功能,以使人民“有爱乡土之观念”。志书定名为《磐石县乡土志》。在修志的过程中,韩绍琦等人经过大量的采访和勘查工作,对磐石境内山脉河流游历殆遍,人情风土考查已详的基础上形成此书。

        这本志书主要从磨盘山建置、沿革历史、改设县治、官员政绩、兵事、礼俗、耆旧、户籍、宗教、实业、土地、物产等十二个方面叙写。

        这本珍贵的磐石乡土志比较全面地记叙了磐石历史及风土人情,作者在尽力搜罗与磐石有关的史料同时,在个别章节还将作者的个人感悟写了进去。首先,在追记磐石历史方面,对磐石早期的历史记述得比较准确,从唐虞三代开始记述,明确了虞时为息慎,夏至周为肃慎等内容;其次,作者将当时磐石名士咏磐石八景的诗词列于书中,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磐石八景的命名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第三,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磐石礼俗、民风“性情朴野、不尚浮华”等内容,为我们当今以史育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