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磐石市人民政府| 2022-11-11 10:29
        字号: v|
        磐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磐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磐政办发〔2022〕6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磐石(明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办、局,各有关单位:

          磐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十九届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磐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30日

          磐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本规划立足磐石市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奋斗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作出全面部署,是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磐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不断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发展基础

          1.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逐级建立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科学制定《磐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了《磐石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全面实施“一带引领、十区样板、百村示范、千屯提升、万户美丽”工程。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一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工程和重点工作初见成效,构建起乡村振兴的基础面。2020度,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考核中获得第六名,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吉林地区乡村振兴现场会在磐石市成功举办。

          2.农业经济运行和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平稳。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3.1亿元,同比增长26%。压实“米袋子”责任,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阶段性水平。抓好“菜篮子”建设,保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供应。2020年末,全市棚膜蔬菜面积达到1000亩,冬季地产蔬菜供给率达到30%;生猪存栏量达到17万头,同比增长75.25%;出栏29.8万头,同比增长73.2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3万吨、3.72万吨和0.02万吨。禁渔制度顺利实施,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0.81万吨。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3.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优化。重点打好绿色优质牌、提质增效牌、精深加工牌、休闲农业牌,加快由“主粮区”向“优品区”跨越、“特色区”向“高效区”转变、“农品区”向“加工区”提升、“种植区”向“旅游区”扩能。“十三五”期间,全市划定137.1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3个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果蔬、苗木花卉、中药材等35个园艺特产标准园区。全市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通过省里验收,保持平稳运行。磐石市先后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户,培育专业合作社1406户、家庭农场1014户。

          4.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着改善。2020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9.3万亩,累计达到51.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5%。到2020年末,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5%。累计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大豆轮作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无抗养殖、稻田河蟹养殖等20项增产增效绿色推广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开展冷资源课题研究,利用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实现果蔬生产单季向四季的历史性突破。发展数字农业,实施“信息网+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三网联动工程;2020年益农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10余个物联网监测示范点,发展可视农业基地7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5.农业经营方式快速转变。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农场改革等任务。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2万公顷,占承包地面积的34%。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备案规模养殖场317个,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77.58%。加快建设品牌农业。全市有效认证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9个,认证面积达到700公顷。全市培育石嘴镇永丰村、明城镇七间房村、松山镇东北岔村、富太镇东新村、黑石镇黄营村、宝山乡北锅盔村、取柴河镇兴隆川村、红旗岭镇等8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取柴河镇和镇域内王家街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6.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不折不扣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乡村产业变优质、变高效、变兴旺。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磐石市连年举办“蘑菇节”“冰雪节”“红果节”等节庆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993人,培训农民10万人次。切实抓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制定《磐石市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年)》。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97元,是2016年人均12435元的1.3倍,年均增长8%。

          7.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加强。把“六清”工作与村庄清洁行动统筹衔接,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村收、直运、县处理”收运处置一体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成效明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2.76%、96.81%。“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7个,A级标准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42个,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18万户,完成农村厕所改造2.77万座。

          (二)机遇挑战

          未来五年,既要筑牢小康社会根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又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优质农产品和农业多功能需求显着提高,为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发展空间。

          但是也要看到,我市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综合研判,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处于重要机遇期、关键转型期和加速发展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吉林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磐石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高标准智慧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改革动能,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新时代磐石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打牢“三农”基础。

          (二)规划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磐石市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促进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融合,坚持共同富裕发展方向,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大工程”高质量完成。现代农业“三大体系”进一步完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巩固提升,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重大进展。乡村建设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面貌发生显着变化,新一轮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着增强。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省下达的任务指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阶段性水平。黑土地保护面积达到97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到2025年,烟筒山镇、吉昌镇、明城镇等北部乡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磐石市粮食主产区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8%以上。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到2025年,生猪、肉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3.3万头、25万头、565万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5.1万吨、3.81万吨、0.02万吨。设施园艺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30亩以上规模化园区达到50个以上,冬季地产蔬菜供给率达到50%。

          ——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新跨越。农业清洁生产取得重大进展,产地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着成效。到2025年,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新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着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健全,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到2025年,全市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率达到100%。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开展农村5G基础设施建设工程,5G网络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基本实现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

          ——农业农村改革释放新活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要素双向流动渠道畅通的城乡融合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新增长。农民就业创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新成就。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有效巩固,低收入人口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任务。

          三、优化区域布局

          遵循农业资源地域分布规律,发挥基础优势,不断提升“优品区”“高效区”“加工区”“旅游区”质量,加快构建半山区和城市周边“两大板块”空间布局。

          (一)半山区板块。覆盖磐石市全域,围绕特色农畜产品建设特产型经济带,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壮大果品、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灵芝等产业规模。推动绿色肉牛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和精深加工项目,建成3个特色农畜产品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二)城市周边板块。覆盖磐石市周边,围绕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高效农业经济带,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4个棚膜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肉鸡、蛋鸡、奶牛等产业,打造“菜篮子”生产供应核心基地,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拓展观光娱乐、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融合冰雪资源及官马莲花山、鹭鸶湖、知青城、红石砬子等红色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打造休闲农业新亮点,建设知名度较高的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四、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

          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立更趋完善的产业体系、更加稳固的生产体系、更具活力的经营体系。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化、生产设施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绿色化水平。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农业强、百姓富、乡村美。

          (一)发展现代粮食产业。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压实“米袋子”责任。巩固和扩大“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和对接全省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千亿斤粮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实现粮食生产方式从依靠增加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等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移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生产经营上来。一是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好耕地底线和红线,防止蚕食耕地、以次换好,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二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重点做大食用菌产业,做强中药材产业,做优棚膜蔬菜产业,做细果品产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扩大杂粮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三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全程机械化,不断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提升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四是增强粮食储备调控能力。抓好粮食收购,支持涉粮企业开展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加强对农户科学储粮、安全储粮技术指导。(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储备局)

          专栏1:粮食产业重点项目

          磐石开发区年处理2万吨大豆技术改造项目:改造生产车间布局,建设原料仓、安装大豆油加工设备和豆柏精加工生产线。

          (二)建设现代畜牧业。推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畜牧业优质安全提升工程,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不断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畜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稳步发展生猪、肉牛、禽蛋等产业。二是持续抓好生猪生产。落实省和吉林市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支持规模养殖场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加强生猪生产监测,强化市场预警,推动生猪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确保生猪生产维持常年水平。三是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吉林市“秸秆变肉”和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强化政策带动,优化服务保障,在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秸秆饲料供给、屠宰加工、市场流通和疫病防控等方面持续用力。到2025年,全市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达到20个。四是加快畜牧全产业链建设。推进优势畜禽产品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龙头企业自建联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鼓励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创新发展模式。到2025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9.2%以上。逐步发展壮大肉羊产业,到2025年,肉羊饲养量达到2.1万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三)壮大园艺特产业。一是稳定露地蔬菜生产面积。加快设施园艺发展,推广新型棚室,改造老旧棚室,支持闲置棚室恢复生产,增强果蔬生产能力,提升棚膜蔬菜四季生产供应水平。到2025年,冬季蔬菜自给率提升到50%。二是发展果品产业。建设宝山乡、明城镇、吉昌镇、烟筒山镇等精品特色林果种植基地,推广“冷资源”高效农业产业模式,实现果品错季生产。到2025年,全市设施水果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三是壮大食用菌产业。建设黑木耳、滑子蘑等食用菌标准化高效示范基地。到2025年,食用菌发展到1.2亿袋。(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专栏2:园艺特产业重点项目

          磐石市灵芝产业园项目:到2025年,力争灵芝大棚发展到6000栋,占地面积达到300公顷。建设内容:一是建设规范化的菌包加工厂,为全市灵芝产业发展提供菌包。二是引进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育种机构,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突破性新品种。三是建设现货交易、加工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构建农业物流配送网络。

          (四)发展生态渔业。不断增强渔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基本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渔业转型升级目标,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水产品产量稳定在0.9万吨以上。一是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等品种。实行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二是强化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科普宣传,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科学组织增殖放流,加强增殖放流苗种管理,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强化监管,确保增殖放流效果。三是发展休闲渔业。培育垂钓、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凸显“渔文化”特色,将休闲渔业与本地特色渔文化有机结合,以大中型水库、湖泊为依托,将渔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深度融合,推动休闲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五)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立足“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统筹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一是拓展农产品初加工。围绕果蔬、奶类、畜禽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短板,实现减损增效;围绕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围绕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压榨、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二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工业化思维、产业化路子推进优势农产品深度开发,打造粮食、畜禽乳品、特色产品、特色食品等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粮食、畜禽、园艺特产三大精深加工板块。三是推进综合利用加工。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采用提取分离等技术,推进稻壳米糠、油料饼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提升增值空间。四是做好产地销区街接。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中心乡镇和重点专业村聚集。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引导一般食品加工业在镇村、大型食品加工业在县域工业集中区集群发展,让产业项目靠近资源、靠近劳动力,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粮食和储备局)

          专栏3: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重大项目

          磐石市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数据大厦、研发中心、标准化养殖场、饲料厂、粪污处理场、屠宰加工车间、冷库、中央厨房等。

          (六)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聚力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禽蛋、肉牛、中药材、食用菌、林下及林特、果蔬八大产业集群。发挥磐石食用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载体作用,推动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特优区、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等多类型产业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一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整镇域为基本单位,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形成一批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建设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稻米、食用菌、黄牛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发展主导优势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培育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加大对各类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力度。到2025年,吉林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8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七)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整合和多主体共赢,拓宽农民增收新空间。一是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山水、田园、冰雪等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以城市、景区周边、民俗民族风情乡村、传统农区等为重点,建设农旅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田园风光、特色餐饮、农事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休闲观光园区,塑造8个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和休闲农业“打卡地”。推动组建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二是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强化电商平台在产品营销领域的应用,鼓励、引导涉农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行产品营销,培树一批典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网红经济,支持网络直播带货。培训孵化农村电商带头人,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助力优势农产品出村进城。三是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扩大服务领域,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作业维修等服务。拓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养老护幼、文化演出、法律咨询等乡村服务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商务局)

          专栏4: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磐石市莲花山旅游整体开发项目:建设中医康养中心、温泉乐园、温泉小院、生态居住区、传统民宿、商业街、小镇运动摩尔、小镇采摘园等。

          (八)创建磐石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模式。探索农业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全力推进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千塘”系列优质品牌影响力,稳步推进生态渔业健康养殖发展目标。一是探索试验绿色玉米种植。实现绿色饲料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推进肉牛、蛋鸡等畜产品绿色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实现畜产品高质量发展。二是不断加深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推进“千塘”系列优质地理产品后续发展。抓好“磐石千塘稻”田间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标准,总结水稻栽培高质高效经验,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三是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开展玉米缓控释肥应用试验、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示范、玉米生物菌肥应用试验、玉米密植合理施肥示范等技术实验,推进玉米种植绿色发展。四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打造“千塘鱼亚吉示范区”,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大力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实现渔业健康发展。

          专栏5:磐石市乡村振兴(青岛浩普)孵化基地建设项目

          一是磐石市茶条沟千头肉牛繁育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高标准牛舍3栋,配套建设母牛运动休息场、综合性饲料加工生产车间等牛场配套设施3000平方米。二期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高标准牛舍6栋,配套建设综合性饲料加工生产车间等牛场配套设施6000平方米。二是青岛浩普(磐石)农产品研发基地项目:总投资1.9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0.96亿元,建设2250平方米研发中心、5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车间及5000吨冷鲜库。二期总投资0.94亿元,主要建设200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车间及20000吨冷鲜库。三是青岛浩普(磐石)文旅开发中心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建设30000平方米亲子活动中心和玉米博物馆、30000平方米服务中心和停车场、6000平方米康养中心,10000平方米房车营地。

          (九)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在产业发展、园区提升、项目建设、动能转换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强化县域统筹。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乡镇、中心村、重点屯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二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乡镇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推进镇域产业聚集,发挥乡镇上连县、下连村的纽带作用,支持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特色产业村屯。三是推进县域经济晋位升级。深化磐石市扩权强县试点县改革,打造推进乡村振兴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到2025年,全省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考核磐石市进入前5名。(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

          (十)建设现代种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品种测试与检测、良种繁育等能力建设。一是加快优势良种(系)的选育与推广进程。注重主粮品种选育,试验推广一批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积极引进集动植物繁殖科研育种、生产繁殖与示范推广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专家团队、社会力量参与动植物繁殖材料的研发和良种推广。二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引进猪、牛、鸡等优良品种。继续开展西门塔尔牛、杜泊羊等优良畜禽品种繁育推广。加强种畜禽质量管理,大力推进猪、牛繁改服务,提高良种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十一)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技兴农,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数字农业和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一是以数字乡村建设引领农业现代化。建成智慧农业“云数据库”,整合现有涉农服务平台,将土地确权平台和农田建设信息管理平台纳入数据库。强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十四五”期间,打造3户带动效应强的农业信息化典型龙头企业,培育8家农业信息化典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视化示范基地发展到10家。二是提升农机化水平。重点突破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秧、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支持农机新装备示范推广。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58万千瓦以上。三是完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搭建平台载体,突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生物种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绿色投入品等领域创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研发推广。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健全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农业和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十二)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性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推动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是优化建设布局。全面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五统一”要求,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范围内建设高标准农田。持续打造“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带”,规划期示范带内新建高标准农田27.5万亩。二是提高建设标准。构建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加快地方标准编制,配套完善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输配电设施,农机具存放设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强耕地的稳产增产能力。三是加强农用水利设施建设。系统开展排灌沟渠修复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工作,发展节水灌溉。着力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在巩固提升原有重大增产增效技术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增产模式,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

          (十三)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推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拼生态拼环境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一是加强黑土地保护。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改善黑土区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实现用养结合,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深入落实黑土地保护政策,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全面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二是推广绿色高效技术模式。积极推广水稻精确定量高产、大豆玉米间作节本增效等先进适用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扩大绿色增产增效技术覆盖面。重点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秸秆覆盖还田少耕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到2025年,在适宜区域,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旱田播种面积50%以上。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认真执行农作物秸秆禁烧有关规定,抓好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四是加强畜牧和渔业生产保障。强化免疫无口蹄疫区运行管理,增强动物疫病防治能力。不断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检疫监管、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严厉打击在禁养区、限养区以及增养殖水域违法私捕滥获行为,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等违法违规渔具。(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十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指导各类规模化生产主体按标生产,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一是开展对标达标提质行动。组织开展果菜标准示范园、水产健康养殖场、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创建。到2025年,累计建设350个规模养殖场。引导规模养殖场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扩大无抗养殖范围,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推进磐石市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构建因地制宜的现代治理监管模式。二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优先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示范创建行动,推广高效低毒兽药。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强化国家、省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和“拱e拱”生猪追溯系统、“鼎e鼎”牛羊追溯系统推广应用力度。到2025年,全市3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追溯平台主体信息库管理,屠宰企业38%纳入省畜产品追溯平台。三是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以磐石市区域公用品牌“磐石千塘稻”“磐石千塘鱼”“磐石锦绣海棠”“磐石大榛子”为基底,推动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做大做实农产品“品牌航母”,培育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不断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长春农博会等各类展会,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引导优质农产品参与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十五)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一是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优先培育家庭农场名录系统中土地经营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重点支持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到2025年,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得到巩固提升,吉林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50家。二是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积极推进磐石市“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示范合作社监测和创建工作,建立完善合作社示范名录,实行优进劣退动态管理。总结推广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先进经验,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到2025年,吉林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家。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农业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逐级申报,形成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建设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家,实现抱团发展。四是培育高素质农民。落实农村实用人才、产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施万名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人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十六)推进农村创新创业。不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一是培育创业主体。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返乡创业,引导高素质农民和“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在乡创业。二是搭建创业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可视农业基地等,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三是强化创业指导。重点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乡村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创业服务专员队伍,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运用、市场拓展等指导服务。重点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选一批创业成功人士,建立带头人创业服务专员队伍,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四是优化创业环境。发挥乡村保障服务中心平台作用,积极为返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强化创业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发挥农村创新创业明星和带头人作用,分享创业经验。五是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就业服务,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以“回归农业稳定一批、工程项目吸纳一批、创新业态培育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就业岗位。(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十七)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关键领域改革。一是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衔接落实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土地“权属清晰明确、图标地块到户、空间位置明晰、承包关系稳定、财产收益长久、信息网络健全、管理行为规范、流转365不给提款怎么办_出行365官方电话_365bet体育在线网址顺畅”目标。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合,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二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农村集体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落实到户。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以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总结一批绿色发展模式和制度规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农垦改革等工作。四是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融合。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引导推动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十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脱贫产业动力、鼓励脱贫户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实现持续增收。着力培育乡村特色接续产业,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帮扶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具有发展潜力和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探索创新群众参与度高、收益稳定的产业帮扶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抓好脱贫户就业创业工作。对有劳动能力和外出务工意愿的脱贫户,持续提供劳务输出、岗位对接等服务,帮助其稳定就业。对劳动能力偏弱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户,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带动、居家灵活就业等方式,帮助其就地就近就业。对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脱贫户,支持和鼓励其创业。支持各类人士返乡创业,为脱贫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三是强化防返贫风险监测预警。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全覆盖网络,对全体农村人口开展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农户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适时开展返贫致贫风险识别与评价,做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精准帮扶和动态管理。四是做好政策导向街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全面梳理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保留一批、延期一批、整合一批、取消一批的“四个一批”原则进行分类处置。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统等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材庄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政策,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

          (十九)建设文明和谐乡村。积极举办农民丰收节、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深化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支持鼓励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扶持农民画、草编、剪纸等乡土工艺美术产业。一是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基层,不断充实工作力量。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落实“四议两365不给提款怎么办_出行365官方电话_365bet体育在线网址”制度。落实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建活动,推广乡村治理创新性经验和典型案例,引领全市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二是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全面开展“五无”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完善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防范农村黑恶势力滋生蔓延。依法治理乡村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各种邪教组织,反对封建迷信,杜绝造谣滋事,教育引导广大村民理性爱国,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全面推进村内治安小组建设,保障农村社会治安,确保农民安居乐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统战部)

          (二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和质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良好环境。一是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坚持“乡村建设、规划先行”,统筹县、镇(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县域层面村庄布局。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有需求、有条件的村庄规划编制应编尽编。二是开展乡村建设“千村示范”行动。抓好“千村示范”创建工作,按照“九有六无”标准,每年打造25个示范村,推动村庄整体面貌、农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三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强村庄保洁队伍和保洁工作制度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四是加强农村厕所改造。积极探索改厕模式,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实际适用原则,加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投入和工作力度,推进厕所革命,强化技术指导,建立运营维护机制,配套建立相应的维修服务体系。五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农村基础条件、人口聚集程度、污水规模,因地制宜建设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和服务向城镇近郊农村延伸覆盖。六是提升村容村貌。加强农村建筑风貌管控,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实施绿美乡村行动,推进村屯小树林工程,开展村屯街巷和庭院绿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引导农民美化院落环境,评选“干净人家”。七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农村+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抓好“路田分离”“路宅分离”,持续开展农村公路破损老旧改造工程,不断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营,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等规模化工程建设。开展农村5G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5G国家战略规划逐步推进。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健全村庄公共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公共设施管理。八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能力,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医务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的就医满意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磐石分局、市林业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局)

          (二十一)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创新思路举措,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创新联农带农模式。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倡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入社分红。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利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完善“务工收入+资产收益”“保底收入+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增收。二是发展乡村富民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向农村延伸,增加农民增收机会。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农民创造更多非农岗位和更高收入。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深挖乡村文化促增收潜力。三是鼓励农民创业增收。搭建农民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程序引导、科技服务以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创业帮扶。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农户融资贷款申请条件,规范民间借贷。鼓励农民积极申报创业项目,简化申报审批手续。培育乡镇创业领头人,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鼓励农民利用网络电商、直播平台创业创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

          五、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一)主要影响

          1.生态环境: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不当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运营期种植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性质,化肥农药使用、灌溉用水等对土壤环境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2.大气环境: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扬尘污染,但对环境质量影响一般较小;规模化畜禽养殖项目可能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3.水环境:种植业农药、肥料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处理不当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未有效处理,可能造成污染。

          4.固体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污、农膜、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装废物等,可能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5.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畜牧业优质安全提升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全市农业向绿色方向发展,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将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重大工程建设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需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落实到本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756号)、《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吉农规发〔2021〕18号)精神,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1.种植业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深入推进化肥减量化,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加大生物肥料、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等新型高效肥料的推广应用力度,深入推进农药减量化行动,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服务,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长残效除草剂使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科学选用农膜指导,严禁使用超薄地膜,减少农膜使用量。深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持续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2.养殖业对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结合“秸秆变肉”工程,深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配套完善畜禽粪污存储、处理、利用设施,提高畜禽粪便还田利用率。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推进圈舍标准化改造。严格执行水产养殖证制度,强化湖库水质监测。

          3.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一票否决”,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严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农业园区副产物的集中处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把年行动规划作为农业工作的主抓手,围绕规划安排工作,结合规划落实项目。健全责任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科室具体抓。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将任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整改,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二)强化法制约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基层“法治、德治、自治”建设。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进村级组织“政经分离”,不断提高基层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推进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预防和查处违法行为,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抓好政策落实。把握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涉农政策支持,主动承接国家和省试点政策、重点保护政策、产业扶持政策。扶持开展政策宣传,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用好政策,放大政策引导推动激励效应。加快构建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四)加大投入力度。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创新资金筹措办法,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各级财政要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加大向“三农”倾斜力度,实施财政涉农资金绩效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加强金融对农业农村的服务和支持。探索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机制和办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五)推进项目建设。立足“一主六双”“四六四五”发展战略,聚焦“十个围绕”,突出磐石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灵芝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结合农畜产品加工等项目为重点,建立“三农”项目库,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建设内容和投资规模,多渠道争取投资,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向重点片区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落地见效。

          附件:《磐石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